新冠疫情之下,2020年東京奧運會終于在延期一年后,于2021年7月23日順利召開了。圍繞著這屆奧運會,恐怕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日本賠了多少錢?”。誠然,日本舉辦此屆奧運會從賬面看是鐵定賠錢無疑了,不過歷史上也有很多賠錢辦奧運的先例,想必最初日本在申奧時看中的舉辦奧運會的現實意義,恐怕是比經濟利益更為重要。
從目前來看,東京奧運會有可能成為史上“最貴奧運會”及“最賠錢奧運會”,我們先從經濟角度來分析一下原因:
自從確定東京舉辦奧運會以后,日本便一直在追加預算,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資源匱乏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資源相對比較匱乏,場館建設、基建升級、新房建設等,會消耗大量的木材及建材。建設體育場館的木材據說是從日本從各地募集而來,再加上受到美國大規模建房的需求導致木材緊缺,市場價格至少上漲了30%。
2.勞動力缺乏
日本的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場館建設、基建工程建設等需要募集大量勞動力,導致用工成本意外地上升,同時也帶動了相關周邊行業用工成本的上升。另外,日本進行奧運工程建設的人員年齡明顯偏大,有不少場館的建設速度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了延期,而這也是用工成本升高的原因之一。
3.匯率波動
由于世界金融環境的變化,同時受到美元匯率上升的影響,日元兌美元的匯率也處于波動中,奧運會所需進口的商品、建材等的采購成本也相應增加。
以上這些因素也是日本在申奧之初始料未及的,經過多次追加預算,2020年12月份,日本舉辦奧運會的預算顯示為1.64萬億日元(約合1040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場地布置、安檢運輸、營銷廣告等的開支預計7210億日元,再加上體育場館的建造、基建改善、其他追加費用等,最終預算幾乎翻了一倍,高達16440億日元。這一數字幾乎讓東京奧運會成為歷屆奧運會最貴的一屆,而這還不算奧運會延期一年舉辦所涉及的場館維護、安保等費用的開支。
實際上,舉辦奧運會對日本的意義更為重大,奧運會被稱為安倍經濟學中的“第四支箭”。以期奧運會能成為日本經濟的拐點,讓日本從“失去的三十年”的低谷中走出來,擺脫經濟低迷的的陰影和通縮的壓力。同時日本政府也希望奧運會給日本人民增加信心,給沉悶的社會帶來一些歡樂和喜慶的氣氛,更希望此屆奧運會的舉辦,能夠像上次1964年東京奧運會一樣,讓日本經濟重新騰飛起來,促進日本科技的發達,重回世界霸主的位置。
如果奧運會被取消,之前所有的支出將全部成為損失,而且日本還將面臨違約所涉及的一些天價賠償,這對日本經濟將造成重創,一切對奧運會召開的期許也將化為泡影,這是日本政府所不愿意承擔的。所以說,在疫情之下,日本政府力排眾議也要如期舉辦奧運會的目的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