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糾結,不僅體現在性格上,就連城市規劃、建筑形態也體現的淋漓盡致,比如京都和神戶這兩個相近的城市,糾結又平衡、對立又互補。
保守的京都 VS 開放的神戶
京都為了保護景觀,在實施的城市規劃中有各種各樣的限制。為了保護街道的布局,甚至規定了外墻和屋頂等的顏色,為了眺望大文字等景觀時不被遮擋,甚至設置了詳細的條例限定建筑的高度。
神戶在阪神淡路大地震以前被稱呼為“神戶市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山林用地作為住宅用地,開墾山林的土用來開發人工島等,積極的推進城市的開發。
然而,這兩個糾結的城市在最新發表的未來城市規劃中,又提出了相對反轉的方案。
京都:部分區域放寬高度限制
京都市內對建筑物有嚴格的高度限制。除了一部分地區以為,建筑物的高度被控制在最高10~31米。但在2018年11月,京都市的限高政策有所放松。在一部分特定的區域可以放寬高度限制,比如御池通沿途、京都市營地鐵“竹田”站、JR東海道本線“山科”站周邊等,在特定區域超過高度上限的建筑也更容易獲得許可。顯然,這一限制的放寬,從某種方面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對于放寬限高的原因竟然是,酒店需求的急劇增加。地價高漲導致公寓和辦公等商業設施的供給減少。
這是由于在游客川流不息的京都市內,酒店的需求非常高,不論是商業區或住宅區,可以說現在是全都成為酒店、民宿等的狀況也不為過。所以說放寬高度限制,并不是為了吸引游客,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助力當地經濟活力。
神戶:在市中心限制公寓建設
與京都的放寬的政策正好相反,目前神戶則以實施限制市中心的高級公寓為目標。
位于神戶市中心的三宮附近。在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前,這里還是店鋪和辦公室等商業設施密集且充滿活力的區域,但因為地震而受到重創,很多店鋪和企業都關閉或縮小了規模。之后過了20多年,神戶的人口才逐漸恢復到了地震之前的水平,曾經是用于商業辦公的大樓也變成了公寓被出租或銷售。
神戶的這個限制,可謂相當嚴厲。以JR線“三宮”車站為中心東西約700米、南北約400米的區域,原則上不允許建設住宅,而建議用于建設辦公室等商業設施。在其周邊,在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的土地上建造高級公寓時,容積率也只能達到400%。而現行的容積率約為600%,所以與現在建的公寓規模相比,容量僅為2/3。
向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學習,在市中心位置限制公寓的供給而增加商業設施的建設,同時在市中心以外的地方性中心地段或以車站終點站為中心的區域增加高級公寓的建設,以防止業態失衡,這可以說是“神戶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新之舉。
無論城市規劃的政策是放松還是限制,都是為了城市街區布局更加合理,增強街區活力,打造魅力城市的有效手段。
城市規劃和政策,也直接影響當地房價的波動,了解當地市場的現況和未來發展趨勢,是影響安家落戶或投資經營房產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