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現在的中國樓市,我們總是會拿20年前的日本樓市作比較,好像大家都很擔心樓市泡沫被戳破后,像日本一樣“失去20年”。那么,我們先看看樓市泡沫是怎么形成的吧?
首先,社會是向前發展的,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房價上漲是必然的,這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住房需求得已釋放。但是當剛需得到滿足以后,由于看到了房價上漲所帶來的利潤空間,于是個人買家開始加大杠桿,從銀行獲得貸款購買第二套房、第三套房甚至更多。自住性購房轉型成為投資性購房,于是房價越漲越高。由于房價一直在上漲,進入樓市的買家和資金也越來越多,使得本應維持正常的經濟運轉的錢也流入了樓市,于是國家就不得不大量發行貨幣維持經濟,但越是發行貨幣,越有更多的人投資樓市,房價越漲越高,從而推高了通脹,也因為出現了通脹情況,使得銀行貸款總額大大超過原先的貨幣供給量。貨幣大量超發,房價越高,通脹越嚴重,于是進入了不良循環。樓市的泡沫越吹越大,以至于出現了崩盤的風險。
當時的日本開始是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這一良好勢頭一直持續了近20年,房價也同時不斷上漲,居住屬性轉為投資屬性。最嚴重的時候,日本甚至出現了房價五年漲五倍的情況,但是日本經濟和人民收入卻遠遠跟不上,當時東京的房價均價竟超過了每平米200萬日元,遠遠超過了當時的美國。高杠桿和高房價,使得日本樓市泡沫巨大。日本政府也曾通過各種調節手段抑制房價,最終因無法控制,樓市、股市雙雙崩盤,樓市萎靡、銀行斷供。能夠提前拋房離場的人得以升天;通過加大杠桿投資房地產的大多數人家破人亡、顛沛流離。最終以投機性入市的房產退出市場,房子回歸到了居住屬性。但是這個代價太大了,日本的經濟也因此低迷了20年,近年才逐漸出現回暖的跡象。
通過日本的例子不難看出,我國目前也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大概也有了20年左右的時光,樓市也存在一定的泡沫,和那時的日本情況差不多。但不同的是,我國的經濟情況更為復雜,政府不會允許我國樓市如日本那樣崩盤。從近期房產調控政策來看,國家力求經濟穩定,房價穩中有降,房住不炒,房價最終回歸到理性價格。我國人民也應該從日本的例子中得以經驗教訓,避免“賺最后一個銅板”。如果是投資性的房產,有投資應該有回報,合適的時機可以考慮房產變現了,以免將來被套牢。同樣的,如果有海外資產配置需求的話,相比較而言,房價已觸底反彈的日本樓市反倒可以關注一下了。
根據最新智鈞&ヒマワリ株式會社的市場調研反饋,有不少投資日本房產的客戶,是在賣了國內房產,經多方調研后最終投向了日本市場。這也不難從側面看出,客戶對于樓市的決策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