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低的失業率、流傳已久的匠人精神、世界第三大經濟體、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無不昭示著日本實體經濟的強大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日本的企業如此強大和超長的待機時間呢?這與日本傳統的根深蒂固的企業管理文化息息相關。
日本是一個強調團體合作的國家。在日本企業內部作出重大決策時,多數是采取會議或者商議的方式進行。集體的智慧和決定,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個人主觀片面性,有助于降低企業風險。但集體決策同時也存在耗時和不能確定每個人責任的問題,因此日本企業也在向世界其他先進的知名公司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使得管理上不斷創新進步,管理效率更上一層樓。以往日本的多數企業采取的都是終身雇員制,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盡量減少人事費用,但是也不會輕易的裁員,這使得員工的忠誠度極高,更以企業為家,為一企業著想,甚至祖孫三代供職于同一家企業的情況也不在少數,為企業不斷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有效動力。
日本有很多長壽企業,據說世界上最古老的企業金剛組創業于公元578年,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再比如創業于1586年的松井建設,是上市公司中最古老的企業之一。由此也能看出日本人的鉆營精神,也就是所謂的匠心,這也是企業能夠長期屹立不倒的核心價值,由此表明日本企業經營可持續性、可長期性的理念。
另外,日本也是全球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度,有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認為自己屬于中產階級,同時日本人的收入狀況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增加。傳統行業的日本公司都實行終身雇員制和年功序列制,也就是說,公司員工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年都會平均漲工資和上調級別。特別是在一些科技性的公司,員工不用擔心被辭職等風險,收入有所保障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中,使得日本公司的科技力量名列世界前茅。企業實力的不斷增強,也使得日本國家經濟實力強大。同時政府又會給予與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雙方相輔相成,成為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