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兩國的商貿關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根據NHK的新聞報道,2018年,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公司參與收購和投資的日本公司數量,比上一年增長了22%,為過去五年來的最高值。
另一方面,根據在華日本企業團體中國日本商會最新發布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9年白皮書》顯示,隨著中日關系回暖,2018年在華日企的信心保持升溫態勢,日本對華投資同比增加16.5%,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而在全球貿易動蕩的背景下,2018年決定“縮小規模或轉移”的在華日企比例相比2017年繼續下降至6.6%,而同期表示要擴大或維持現狀的在華日企比例則仍有小幅增長,分別占48.7%和44.8%。
從以上的統計數據不難看出,已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對于中國市場的信心。在這些日企中,對中國市場及中國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的企業近年來賺得盆滿缽滿,比如最近風華正茂的優衣庫。其實優衣庫早在2002年就進入中國了,但是直到2005年才開了9家店,而且全部是虧損狀態。這讓創始人柳井正非常苦惱,他認定中國市場的潛力巨大,不能輕言放棄。于是他親自來到中國潛心研究后,發現中國消費者的時尚感完全超乎他的最初認知,物美價低的“超市貨”很容易讓年輕人忽視。最終,柳井正堅持自己的目標,在繼續維持物美價低的基礎上,將產品提升為“高逼格、快時尚”的銷售戰略,他先是在上海這種大城市的繁華地段開設店面較大的旗艦店,用于吸引消費者關注,打開知名度,將優衣庫從“超市貨”的印象中拉出來。比如上海淮海路的店面營業面積超過8000平方米,規模如此之大,想忽略都不可能。另外,依仗大公司的優勢,進行跨界合作,提升設計感,將普通的T恤打造成潮品。比如今年優衣庫與藝術家KAWS聯名出品的T恤,上架幾秒鐘,就被中國消費者搶空了,足見其把握中國消費者心理的功力。而超薄羽絨服、超輕防曬衣等超高工藝的產品,更是引領著中國市場的發展方向,但價格仍是一如既往的低。不僅如此,優衣庫還順應了中國的網購潮流,進駐了各大網絡平臺,通過中國興起的新媒體運營手段推廣自己的品牌,同時也邀請國內的明星為自己的產品代言。曾在中國生產屢屢碰壁的柳井正成為了用中國頭腦營銷的“老炮”,難怪現在優衣庫在中國擁有600多家店面,業績翻番,成為了日本市場以外,成長最快的海外市場。
而仍把中國當作第三世界國家,不與時俱進的日企則舉步維艱,比優衣庫更早進入中國且曾風靡一時的無印良品就是最好的例證。首先無印良品將日本的營銷策略直接照搬到中國,但卻將在日本親民的定位變成了面向中產階層的輕奢品。最初,無印良品以極簡的設計和“無牌”的設計,受到中國大眾的青睞和追隨。但無印良品卻并沒有正視中國市場的價值,仍按照思維慣性,將最好的商品放在日本賣,其次賣到歐洲和美國,再其次才賣到中國。但中國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還未等無印良品有任何察覺,一大批“極簡風”的替代品便充斥了市場,分流了大批消費者。同時產品品質也接連出現問題,被315曝光,失去了大批追隨者的信賴。但此時,無印良品卻沒有正視其根本問題,而是采用了“降價”政策,降幅達20%,并在5年內連降了11次,破壞了其維系的輕奢品形象,最終連高端客戶也流失了,銷售額降到僅有優衣庫的六分之一。雖然無印良品也嘗試了其他轉型手段,比如開書店、開酒店等等,但均無法扭轉局面。事實證明,什么都賣的無印良品早已沒有了品牌認知度,如果今后仍沒有有效的營銷戰略,終將走向沒落。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老牌日企在深度研究了中國市場后,開拓更寬的領域。比如以威士忌、啤酒和清涼飲料聞名的三得利控股,最近就與中國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國有控股集團“中信集團”攜手,在中國上海成立了合資公司。這也是中國最近調整對外政策后,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三得利公司視中國市場為最有前途的重要市場,未來除了傳統業務外,還將以富裕階層為主要客戶群,希望通過正式啟動中國市場的健康食品銷售業務,使其在華事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除了在華日企態度的轉變,日本本土品牌也更看重中國客戶的需求,比如日本開發商“KRGホーム株式會社”在東京、白濱等地均有房地產項目。近年來,該公司逐漸將銷售目標轉向中國投資客,在售房產項目甚至可以根據中國客戶的喜好進行修改,比如將榻榻米的和室變為能放床的洋室、增加屋頂花園、將坐浴噴頭改為淋浴、有的項目還配置整套家電家具等。還全權委托株式會社ヒマワリ國際コンサルティング代理其項目在中國境內的銷售推廣工作,收效顯著。
世界格局正悄悄的發生改變,中日關系也逐漸緩和。日本的企業家們正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順應時代的發展,繼續深度耕耘這片潛力巨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