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等下去可能就沒機會了,但現在沖進去會不會成‘接盤俠’?”這兩天,大阪民宿投資圈里,這樣的糾結成了投資者們的共同心聲。一切的轉折,都源于那幾條足以攪動市場的消息——大阪府宣布特區(qū)民宿停止新申請,大阪市緊接著表態(tài)將在25日專題討論民宿問題,市長橫山英幸更是把話挑明:“若問題得不到解決,停批新申請就是選項”,連修法時間表都已放出——秋季議會將推動條例修改。
曾幾何時,這里是投資者眼中的“風水寶地”。全年365天可營業(yè)的特區(qū)政策,像一把打開紅利大門的鑰匙,讓大阪在日本民宿市場里獨樹一幟。日元貶值降低了入場門檻,旅游回暖帶來了滾滾客源,再加上經營管理簽證的“附加價值”,無數人帶著期待涌入,其中中國人或中資法人經營的民宿,在2024年底已占到全市特區(qū)民宿的41%。那時的大阪民宿市場,幾乎沒人會懷疑“躺著賺錢”的邏輯。
可如今,這份“美好”正被現實戳破。游客噪音吵得居民睡不好覺,隨手丟棄的垃圾堆在街角,周邊住戶的抱怨早已從零星吐槽變成集體聲討;不少投資者拿到牌照就當起“甩手掌柜”,把運營全轉包給管理公司,合規(guī)性成了未知數;更有中間商把這里當成“套利場”,低價收來破舊老屋,簡單刷墻鋪地后,靠著“帶牌照”的噱頭高價賣給外國人,直接把西成區(qū)這類地方的房價炒得脫離實際。原本為城市添活力的政策,漸漸成了滋生亂象的溫床。
政策收緊的信號已經足夠明確。對還沒拿到牌照的投資者來說,“最后窗口期”的誘惑和“政策突變”的風險在心里反復拉扯——現在加急申請,能不能趕在徹底關門前進來?就算進來了,秋季修法會不會抬高運營門檻?而已經持牌的人也未必能安心,更嚴格的監(jiān)管隨時可能落地,那些靠轉包、炒房獲利的模式,恐怕很快就走不通了。
撤,意味著要割肉離場,畢竟真金白銀投了進去;賭,就要做好迎接更嚴規(guī)則的準備,甚至可能面對“牌照貶值”的風險。大阪民宿的這盤棋,正走到最考驗決斷力的時刻。